沙里村庄新光景丨黑圪劳湾村:生活很甜

时间:2023-08-10 06:26:09 来源: 腾讯网

▲《鄂尔多斯日报》8月9日第7版

沙里村庄新光景

黑圪劳湾村:生活很甜


(资料图)

村庄名片:地处库布其沙漠最东端与黄河交汇处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黑圪劳湾村,境内拥有丰富的黄河、湿地、沙漠等自然资源,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下辖5个生产合作社,常住人口235户520余人;天然牧草地4万余亩,水浇地面积15000余亩,植被覆盖率70%以上,鱼塘面积1050亩,牲畜总数1万余头(只)。

往昔…… 50年“绿色”接力跑

黑圪劳湾村风光无限、层次分明,这里不仅有大漠、长河,还有湿地、平原、森林、草滩等交错分布。

你可以骑着骆驼走过沙漠,顺着溜索越过黄河,看古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以驾着小车,穿过茂密的森林氧吧,进入林荫覆盖的农家小院,品尝味道鲜美的黄河鲤鱼。

绿水青山正在这里释放生态红利,不仅让村民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带动他们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

然而,早年间的黑圪劳湾村,却是另一番荒凉、艰苦的景象,“耕地是沙、道路是沙,一到春秋连小屋的窗台上都是一抓一把沙,粮食不够,便吃玉米窝窝、挖苦菜。”这是当时农牧民的生活状态。

说到黑圪劳湾村的过往,村党支部书记吕新宇娓娓道来:20世纪60年代,春秋冬三季风沙弥漫,沙尘天气经常来袭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了改善环境,守护家园,黑圪劳湾人民扎林而居,自发在房前屋后植树。沿黄河边,从东南方向逐渐向西北、西南方向种植。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轮土地承包制,农民有了自留地,植树造林兴起。特别是随着自治区党委提出“念草木经,兴畜牧业”战略决策,鼓励农牧民植树造林,投身绿色建设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

那时的吕新宇十五六岁,他和父亲买上杨树苗,加入植树队伍。乡亲们抓住短暂而又多风的植树季节,顶着烈日、冒着风沙,栽下一棵棵树苗,也种下一片片希望。吕新宇说:“大家都不怕苦,一门心思植树。我们剪下新树枝,在靠近黄河水分好的地方,自己扦插、育苗。当时村里还涌现出吕二艮贵、赵文武等种树能手,他们深入荒地、沙地,大量种植杨树、柳树、沙柳、柠条等防风防沙植被,收到了良好的治沙效果。”

就这样,黑圪劳湾人民认准了治沙造林是改善生存、生产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50年的时间,几代人接力植树。如今,这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村村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总面积的91.6%,整个村庄都覆盖在林荫之中,沙漠化进程得到了逆转,水土保持良好。

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向好,黑圪劳湾村调整产业结构,在乡村振兴的助力下,依托黄河、湿地草原、森林氧吧、沙漠等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一二三产业融合振兴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启动观光农业、设施采摘农业、无污染无公害农业,集中整改盐碱地800余亩,使土地向高标准农田发展,年收入增收48万元;建设成链条、集中、现代化、规模化养殖业,家家户户搞养殖,整村养牛500多头、羊1万多只;引进神泉园林公司建成了库布其沙漠神泉旅游景区,成立准格尔旗亮湾服务公司,发展沙漠冲浪、林地氧吧、溪水垂钓,农家乐等,形成围绕在旅游业周围,并与之互为一体、互为依托的农、林、牧、副、渔、加工、养老、服务为一体的良性产业链、良性生态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今在黑圪劳湾村,昔日的风沙线已经成了吸引八方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见闻一 从打工到创业

“长脖颈颈骆驼细毛绳绳拉……”村民刘瑞琴拉着骆驼,驮着游客,唱着曲儿,不时与游客互动,发出爽朗的笑声。

▲ 大漠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家门口的库布其沙漠是刘瑞琴和丈夫吕锁明的致富“宝地”,每逢下午时分,夫妻俩会拉着骆驼、带着滑沙工具来到这里,为游客提供沙漠娱乐项目,赚取收入。

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他们已经是年收入几十万的“老板”了。

随着黑圪劳湾村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回乡创业,刘瑞琴夫妇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立足沙漠旅游资源,开起了特色农家饭店,随着旅游项目的增多,后期又陆续开设了沙漠骆驼、滑沙、垂钓等项目。今年截至目前,夫妻俩收入已超过20万元。

正在厨房忙着炖鱼的吕锁明偷闲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条件不好,17岁上完学,他便外出学厨,认识了妻子。2008年,两人结婚,婚后一同到外地打工。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还带回了债务,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2009年,村里引进企业,建成库布其沙漠神泉旅游景区,各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夫妻二人便返乡创业。先是在景区打工,后看到村民们纷纷在景区附近做小本生意,便萌生了开饭店的想法,从此一步步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我们今天能发展这么好,主要是因为我们村子发展好,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条件,我们也带动周边村民销售猪、羊、鸡、鱼等农副产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事业中来。”刘瑞琴笑呵呵地说,“我们打算继续扩大饭店经营,盖10来个蒙古包,再引进一些沙漠娱乐设施,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希望黑圪劳湾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见闻二 从单一务农到养殖能手

▲  乡间“氧吧”

骆驼卧着,鸡鸭鹅交头接耳,羊儿撒着欢,圈里的猪看到有人来哼哼唧唧摇摆过来,唯有牛儿在牛棚里专心吃草,张杰夫妇则在一边俯着身子持续为它们加料。

走进村民张杰家,牲畜成群结队,悠然自得,院落里,牵牛花开得正艳,西红柿、黄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里还搭建了滑梯,他们的小儿子正在快乐地玩耍。这便是黑圪劳湾村当下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杰夫妇2006年结婚,婚后外出打工,后又经营大车,辗转几年,生活并不如意,最终选择回乡发展。

“我觉得我们村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沙漠,有黄河水,我们选择回乡发展,刚开始主要是种地,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后来,发展沙漠旅游项目,骆驼骑行、沙滩摩托,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因为沙漠旅游时间主要就是五一到国庆,我们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就开始学经验,搞养殖。现在养了20多头牛,还有200多只羊。”张杰说。

张杰夫妇每天的生活很忙碌,他们早晨4点多起床,喂牲畜,所有牲畜喂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一天喂两次。下午时分,还要到家门口的库布其沙漠经营旅游项目。农忙时,又要俯身于农田。

“虽然忙碌,但很充实,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收入30万元。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基本是村里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村民们都是你争我赶,想把日子过好。我们家主要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养殖路越走越宽。”

“黑圪劳湾村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沙漠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好了。再加上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现在我们主要依托黑圪劳湾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对沙漠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引进文冠果种植产业,逐渐使我们村变得更好,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攀升。”黑圪劳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吕新宇说。

▲ 植绿护绿让村民获得生态“红利”。

采访手记

生态“红利”变成了民生“福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黑圪劳湾人民,几十年如一日,代代传承接力,义无反顾,植绿护绿。最终见证了从“漫漫黄沙”到“郁郁绿洲”的华丽转变,也让这里成为了非常美丽的地方,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步步使生态“红利”变成了民生“福利”,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融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时今日,黑圪劳湾人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但他们始终不忘来时路,“吃水不忘挖井人”,植绿护绿依然是他们最根本的立场和最大的前提。他们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养殖小区,发展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大范围栽种文冠果,扩大、提升造林品质,构筑生态屏障,实现沙漠治理良性循环。

沙漠绿了,黄河清了,人民生活更好了,这样宏大又美好的生态愿景,正在黑圪劳湾村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怡敏、郭彩梅,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贺润、鲁敏、任芬

编辑:杨阳、吴卓群

校对:杨阳、吴卓群

校审:王博阳

终审:郭紫欣

标签:

相关文章

社会面清零后第十天,三问吉林省复工复产怎样了

新华社长春4月23日电 题:社会面清零后第十天,三问吉林省复工复产怎样了 新华社记者段续、张建、赵丹丹...

来源:2022-04-24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9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4月23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23日22时07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

来源:2022-04-24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 公布行程轨迹

(抗击新冠肺炎)山西太原万柏林区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 公布行程轨迹 太原4月23日电 (记者 李新锁)山西...

来源:2022-04-24

上海战疫:从严从重从快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抗击新冠肺炎)上海战疫:从严从重从快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上海4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近日,上海出现...

来源:2022-04-24

杭州本轮疫情已发现98例阳性感染者 有进一步扩散可能

杭州4月23日电(张煜欢 崔倩娴)23日,记者从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3日18时...

来源:2022-04-24

精彩推送

X 关闭

X 关闭